他花15万,在广州市区造了座独栋别墅,顿时在朋友圈炸开了锅

2020-08-12 09:00:48 来源:网络整理
他花15万,在广州市区造了座独栋别墅,顿时在朋友圈炸开了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北京城内的很多老胡同都面临着拆改、重建的命运。

即便是政府出于对城市风貌的保护,让一些拥有历史特色的老胡同得以留存下来,但大多数也早已破败不堪,与追求品质的现代生活相差甚远。

所以,很多有着浓厚的胡同情结的原住民,正在试图以一种“温柔”的改造方式,挽留着胡同小院的“人情味儿”。

插件家

5年前,建筑师臧峰及其团队在北京二环的胡同里,为几家屋主设计了一个造型新颖的“插件家”。

因为是历史保护建筑,房子不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而邻里间的房屋结构、产权界限不明,所以,他们别出心裁地采用一种“在房子里造房子”的设计方式,帮助原住民大幅度提升居住品质。

这种“房中房”考虑到了老房改造难度大、费用高的难题,所以在测量好房子的基本尺寸后,直接用预制的“插件板”系统进行层层包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破除以上所有的阻碍。

在原来的老房子里“插入”一个新房子

“插件板”是由「众建筑」研究开发的夹芯复合保温板,它集防水、保温、隔音、密闭于一体,整体厚度只有50mm,搭建方便,搬运起来也非常轻松。

所有的板材都可以事先在工厂大规模定制完成,再运到现场使用简单的六角扳手进行组装。

胡同项目一改造后

所以,仅仅花了2个月的时间,臧峰就完成了这个叫做“插件家”的房子。

大约10平米的面积,只花2小时就能组装完成。

而且它的造价在4000-6000元每平米左右,质量好,舒适度高,年耗电量也大大降低,只需一般房屋的四分之一就可以了。

胡同项目一改造后

新旧交替的建筑形式,既保留了老胡同的原有风貌,又让原住民可以在老城中享受崭新的生活,因而成功化身为一个可以承载情感和感知历史的新空间。

胡同项目二改造后

生活在狭小拥挤的胡同里,很少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去修缮房屋。

但是“插件家”的出现,用居民花得起的价格,实际提升了房子的居住功能和质量,意义上自然是不容小觑的。

深圳的上围村是一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客家老村,也是一个面临拆迁改造的城中村。

此前,老村内的旧宅因为多年闲置、废弃甚至坍塌,原本完整的村子变得隐患重重,生态环境更是堪忧。

有些人干脆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直接推倒,重建了一批毫无特色的砖头房,沉淀多年的历史底蕴,就伴随着推土机隆隆不绝的轰鸣而渐渐消逝了。

有些年轻人能搬出去的都已经搬出去,这些老房子只能荒着,杂草丛生。

建筑师臧峰及其团队来到上围村以后,一共改建了两栋房子,他们希望用“插件家”的方式,为居民建造出符合城市年轻人需求的新空间,从而缓解城市的住房压力。

他们改造的两栋房子,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坍塌,由于房子仅剩的基础结构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因地制宜,采用“量身定制”的方式,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A户型:屋顶坍塌了一半,面积只有10平米左右。

他们设计了一个小型的loft空间,一层包含一个狭长的厨房和客厅,二层有一个用来睡觉的小夹层,可以远眺的三角飘窗也被顺势打造出来,大大满足了一个独居者的日常起居。

现场4个人分配好运输和搭建任务后,用了1小时43分钟就全部完工了,整个造价在8万左右,既省时又省力。

当然,为了尽可能地保障房屋的功能性,他们也将设备的管线预埋在“插件板”中,以免影响到居住者的日常使用。

B户型的坍塌状况比A户型更加严重,基本只剩下一部分墙体了。它曾经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宅子,但如今已经沦落成了村里的垃圾桶和狗窝。

户型B改造前

这次的改造是为一对情侣而设计的,建筑面积大约在15平米左右,造价13万。

设计师通过精心的调整与规划,为他们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设计了一个入口院和后院,厨房和卧室也都开设了大面积的落地窗,方便将外面的风景尽收眼底。

户型B改造后

除此之外,众建筑设计团队还将“插件家”项目运用到了广州的一个乡村里,为一对渴望逃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去乡村里寻求自由安逸的生活方式的王先生一家,建造了一栋两室一厅的“别墅”。

房子的面积有30多平米,造价15万左右,只用了2个小时就搭建出了房屋的主体结构。

现在,王先生一家三口惬意地生活在这个新型建筑里,站在窗前,自己培育的农田可以毫无保留地收入视野。

偶尔把餐桌搬到室外,在绿意悠然的草地上享受“野餐”,体验一种度假般的感觉,也会让人心生愉悦,产生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作为一种在诸多限制中催生出来的新城市景象,“插件家”不仅为人们的居住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也可能改变一些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