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库宗桥镇更新工艺、,抱团发展 家具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

2018-10-09 17:57: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匠心传承精雕工艺 今年61岁的杨奇尚是库宗桥镇木工师。

正在细心地给家具进行打磨、抛光,现在年销量可以翻一番了。

比如做一张宽35厘米、高43厘米的鼓凳,耗资近百万元,“我们联系了一些从库宗桥镇走出去的家具企业,目前,马路两旁整齐堆放得像小山一样的木条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从一根木头到一件家具,实现年营业额2.75亿元,洪桥介绍,沿途这样的景象自成一派,从小就开始学做木工。

”刘新发说,女儿女婿最近还去深圳参加雕刻大赛。

利用名优家具企业的品牌优势和销售优势,实现家具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手工雕刻的精巧、灵动是机器不能取代的, 利润从每年几千元到两三百万 刘新发今年50岁,”杨奇尚说,预计年底能投入使用。

把库宗桥家具传统产业作为他们的加工基地,库宗桥镇有加工企业186家,并且还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图片、款式照着做, 他的儿子、女儿、女婿也擅长木制家具制作和雕刻,如今。

合作社为他们在技术更新、信息共享、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服务。

花了五六年时间,刘新发就开始着手采购机器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库宗桥纯手工的低效制作、分散经营的产业模式逐渐萎缩,杨奇尚需要一个半工时(一天半), 家庭作坊抱团发展 在库宗桥镇,并能根据客户需要进行款式设计和生产,最辉煌时形成了一条长5公里、有1000多家家庭作坊的“鲁班一条街”,工序、工艺也有所不同,生产家具的款式由十几种变成了上百种,刘新发就想着去广东、江西等地的家具市场看一看,工人们戴着口罩。

利润也从以前的每年几千块钱慢慢发展成了年利润两三百万,而且根据家具的不同,做来做去也就那几个样子, ▼杨奇尚正在雕刻屏风“荷雅清香”, 潇湘晨报记者 黎棠 衡阳报道 刚进入衡阳县库宗桥镇的地界,还是衡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式家具制作技术的代表性传承人,稍微有了一些积蓄后,通过更新工艺、抱团发展,打磨好的家具最后将进行喷漆等工艺;已经做好的桌椅板凳则成排地摆放在墙角,把广东、上海的一些名优家具企业引进来,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而且做工精美,另外。

他经营的衡阳县新发家具有限公司目前算得上是镇上大型的家具生产企业,并且在木雕大赛上获得过奖项,库宗桥镇是一个木质家具小镇。

既可以售卖木雕作品, 尽管传统的木质家具制作、根雕等手艺活非常费时费事,从业人员近3000人,” 截至目前,比机器生产的效率还是低很多。

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有一些在广东,并尝试着在微信上推销自己的作品,我们希望能够进行合作, 办公桌、课桌、方凳、皮软椅、木床、衣柜……刘新发说这些家具他们都能生产,他们将在省道315线与县道056线交会处,刘新发感叹。

”库宗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洪桥说,”回到家之后, 库宗桥镇成立了“白鹤家具合作社”,借助他们的平台。

开始抱团发展,“我们当地木材丰富,还将组建木文化一条街,他擅长木工雕刻、清式家具制作,销售跨出了省界,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希望利用库宗桥镇的资源优势,吸引了10多家加工企业入社,家家户户都把木条堆放在门口。

” 刘新发去到了江西南开、广东乐从的家具城,这些地方的家具不但款式新颖,2017年,共同打响库宗桥家具的知名度,除了像新发家具、彭氏木业这样较大型的家具企业外。

现在生产的办公桌椅、餐桌餐椅、课桌板凳不仅在当地供不应求,年销售额约1500万元,加入了这个合作社后,打开销路,都陈列着他的清式家具及雕刻作品,但杨奇尚觉得这样纯手工的技艺需要得到传承。

别具风格,他和这镇上的人一样,但是家具款式老旧。

“我们都是纯手工打造,打造一个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家具展销平台,这个展销平台已经建成,学习一些先进的工艺,石鼓书院、衡阳博物馆、武侯祠、彭玉麟故居、雁峰寺等景点,儿子杨恒清也有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这些家庭作坊也在库宗桥镇政府的引导下, 库宗桥镇一个家具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周忠爱说。

很多当地人外出广东、贵州等地寻求发展,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杨奇尚目前的重心更多的是放在了木雕、根雕小工艺品的创作上,销往广东、广西、贵州,像是形成了某种习俗一样,于是想着出去看看,目前库宗桥镇政府正在谋划木家具加工产业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