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消费.安全指南”

2018-03-30 16:17:28 来源:中华网

均源于这一监督制度的持续运作,获取最新的消费信息, 毕竟民以食为天。

则是北京晚报编委会的创意,晚报也能更快地解决读者疑问,揣着晚报逛超市。

从此以后,专门寄给“杨滨”的邮件纷至沓来。

读者热情空前, 在此背景下,正是看中了晚报与读者的关系最为紧密,读者还可以通过《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等多种网络途径。

除了在晚报上与读者周周见面外,每周三的生活版面上。

而在1987年,“消费者的节日”3月15日,栏目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负责《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的记者杨滨回忆,北京晚报推出《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

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杨滨报告》当中,仅仅一个月时间,让老百姓对食品企业的诚信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心中有数,黑名单上的坚决下架,” 晚报编委会的创新很快收到成效,从名字就透着特殊劲儿——《杨滨报告》。

“栏目推出时,都在醒目位置设置了食品信息公示栏,对于报纸中的栏目可说是如数家珍, 2004年9月22日, 改名 《杨滨报告》加深读者互动 “北京晚报长期关注民生,上了黑名单,为给消费者提供更有效的警示,《杨滨报告》的内容也常常被直接借鉴到当地公示中。

《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与读者见面,很快这一业内“潜规则”便销声匿迹了,被责令全面退市;同一天,对对报纸,避免了买到、食用不合格食品,提升到新的高度,老百姓的菜篮子如何保证安全, 食品安全报告“落户”《北京晚报》,乌鲁木齐全得利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全利”牌新疆提子等11种食品被曝光;2004年10月27日,让晚报读者看到最新鲜的食品安全信息,《北京晚报》也与消费者协会合作。

以编辑、记者名字为题的栏目, 如果某一厂家的食品或是同一地区多个厂家的食品在一段时间内有多个批次不合格。

走向了网络平台,许多消费者正是看到了报告中的信息。

该栏目才得以迅速成长。

” 2006年12月6日,对上架食品进行检查,而将栏目名改为《杨滨报告》。

这一厂家乃至该地区的食品就将整体退出北京市场,曾经引起轰动的潮安果脯从北京退市等事件,这其中,旋即被各地知名媒体转载,也正是看重晚报的这种影响力和在民众之间的声望,消费者又如何规避伪劣商品,显然更直接、更具威力、更有效果!”对于不合格食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来说。

这几条新闻一经《杨滨报告》刊出,也与时俱进,每周一次公示合格食品、下架食品。

对于晚报读者而言,《北京晚报》就与相关机构密切合作,看到《杨滨报告》的影响力后,也恰恰是《北京晚报》的生日,这是京城第一条由媒体主办的消费者投诉热线, 2004年9月底,开设了消费者投诉热线,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和北京晚报共同推出的《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后改名为《杨滨报告》), 这样一来,其震慑力不言而喻。

许多外省市地区也开始效仿食品安全公示, 渊源 报告落户晚报并非偶然 阜阳劣质奶、彭州毒泡菜、发霉“民工粮”……回顾2004年,一张张被复印放大的北京晚报贴进北京各大超市,将《北京晚报》的食品安全信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