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光环境设计:从交叉融合到创新发展

2018-01-16 00:26:17 来源:未知

  光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照亮物体,经过设计的光,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感受到光以外的层次。鉴于此,人们开始研究光与人,光与空间,光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诞生了“光环境设计”这门专业。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在国内首先开设了“光环境设计”专业,时至今日已经三年有余,中国照明网也一直在关注这一学科的进展,现在有哪些突破和改变?中国照明网再次采访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光环境设计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教授,倾听学院派眼中的当代光环境设计。

中国传媒大学光环境设计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教授

  学科交叉下的光环境设计

  提到光环境设计,张林教授一直强调要用“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去认识。这涉及两个层面的原因。首先,从光环境设计的概念设定出发:光环境设计是人们综合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以功能实现、信息传达和文化建构为目的,对自然和建筑景观、展览陈列、生活居所等各种公共和私人空间进行的照明设置和视觉规划。从这个概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光环境设计囊括了原本相互独立的风景园林、建筑景观、展览陈列、室内照明等各自独立的几个照明设计领域。所以,这一学科就自然带有了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这是交叉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为直接的层面。

  往更深层次探究,光环境设计实际上离不开很多更为基础的传统学科的支撑和滋养,它是以传统的灯光(照明)设计为核心,通过与戏剧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工程学等的交叉,逐步形成自己的观念系统、实现手段、创新来源。这是第二个层面也是更深层次的交叉融合,正是这样的交叉融合,让无论是作为行业还是作为学科的光环境设计,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根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前景。

  他提出,光环境设计可以从戏剧中学习观念和手法。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就是大舞台,人生活在城市这个大舞台中,每天都会以观众视角观看着周遭环境和社会变迁,也会不自觉地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事件的主角,从而被别人观看。

  “戏剧浓缩人生,舞台浓缩环境”,舞台的创作理念、方法引入光环境设计,可以在提升审美水平的同时,赋予环境一定的氛围感。比如环境的场景化,也就是使环境中孤立的元素通过光的干预,引导观者产生联想,仿佛置身于某种情境中;再比如观演关系的处理方式,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中的人是动态的,“观”“演”是相对的,就如同诗里说的那样:“你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有全维度设计的视角意识,一方面让观看“无死角”,另一方面,要注意移步换景,把动态游线按照最佳观演关系设定,主动掌控观者的关注点。

  再如光环境设计对传播学原理的运用。传播距离与视觉的关系,根据传播规律,在500米距离以内,体验的传播效果更好;大于500米、小于1000米时,审美观看的效果更好;大于1500米,更适于媒介传播。光环境设计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不同的距离使用不同的载体和方式,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产生应有的效益。

  总之,多学科交叉一方面体现在理论建构上,一方面体现在用理论指导实践上,两者互为条件,需要同步推进。基于以上两个层面,完全可以说,没有学科交叉就没有光环境设计,交叉融合是这一专业立足发展的根本。

  从课堂教学走向实践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在设立了光环境设计专业后不久,张林教授感觉,这个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若只停留在教学层面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因此,在张林教授牵头下,中国传媒大学于2016年9月成立了光环境设计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2016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光环境设计应用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据张林教授介绍,光环境设计应用联合研究中心是一个连接教学和实践的科研平台,在充分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多种交叉学科资源的基础上,以设计项目的前期科研为主要着力点,大力开展校际、校企乃至国际科研合作,以融合促进创新,以科研支撑实践,促进产业链的整合和完善。

  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已经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照明设计、规划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园林设计、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大家对光环境设计要发挥学科交叉优势都非常赞同,对研究中心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因此,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为深化研究中心与业界的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在成立不久,就召开了“融合•创新”研讨会,从城市规划、文化产业、心理学、环境艺术等学科出发,结合美丽乡村、主题公园、宗教建筑等领域的建设需要,就光环境设计的融合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对光环境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机遇以及光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深度交流。

光环境“融合•创新”研讨会参会嘉宾

  2017年,研究中心更以横向研究课题的方式承担了一些设计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运用在项目的设计中,初步体现出了研究中心的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9、10月份时,张林教授带领研究中心的团队,应邀参加了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意大利多洛市政府(DOLO)等联合举办的"Luci in Riviera"灯光节,张林教授与美国、瑞士、意大利的设计师,分别主持了工作坊,带领团队在当地完成了设计项目的创作,为国际合作开了一个好头。

张林教授与其他国家的设计师合作主持设计项目

  研究中心的工作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张林教授相信,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人们对高水平、个性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光环境需求会越来越强烈,我们要抓住契机,与业内同仁一道,聚焦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积极倡导、实践人文光环境、智慧光环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努力为提升我国的光环境设计水平做出贡献。

  光环境设计发展的机遇到来

  对于目前火热的文旅照明,张林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城市夜经济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旅游勃然兴起,如何发掘、塑造城市和文化场所的夜形象,才是吸引人流、使人流停驻、产生消费的关键因素。因此,以信息传达、文化建构为主要任务的光环境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光环境设计发展的机遇来了。

  “当然,这个机遇对于业内很多人来说,来的有些突然,因此,能不能抓住机遇,反而成了一个考验。这首先有一个地位、角色转换的问题。”张林教授说,以往,对于城市和风景名胜地来说,夜间照明更多是功能性的,是点缀,是从属,所以,大多是景观建好以后,照明才进场工作。现在,照明设计要想突围,提升行业价值,就不能跟在别人后头。提前介入项目中,甚至在合适的条件下,要以照明设计为主,整合相关资源,把光的作用和影响最大化。

  比如,设计师有没有在做好传统亮化、美化的同时,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设计建造一些光装置、光场景,让置身其中的人对当地的文化有更深入、更直观的理解?另外,在商业活动中,人们更加注重体验经济,设计师也可以更多地使用交互技术等融媒体手段,让人们可以感知光因人的介入发生的变化,从而为体验经济增加新的支撑。

  张林教授还提出,光环境设计独立性、价值感的建立来自于两个方面:人文内涵和智慧技术,即人文光环境和智慧光环境的概念。人文光环境,不再停留在对空间的表达,而更多的是以科技支撑、人文关怀、价值呈现、生态保护以及地域文脉重塑为主要标志;智慧光环境设计,更多追求技术的智慧性、服务的精准性和体验的娱乐性。这里的“智慧”一方面是强调了一种交互的体验,让身心都有一种参与,另一方面是如何在打造粘性后追求价值回报,也就是经济利益。两者很好结合、互为支撑,将带动光环境设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下半场,走上更加独立自主、更加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编辑:梁洁莹

来源:中国照明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