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双击”中国消费者

2018-01-03 12:12:50 来源:未知
十几年前,人们心心念念的是让辛苦赚来的每分每角发挥最大效用。如今,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中国消费者对品质高、价格高的产品开始青眼相加,并且越来越舍得在服务上花钱。
  不过,钱包鼓了意味着选择就多了,如今中国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品牌商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一项关键技能,即懂得中国消费者是如何做出重要决定的,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他们买什么和不买什么。
  通过深入调查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我们发现了中国消费者群体具有鲜明的多样性,每一个细分都具有独特属性,而这些独特性又决定了各群体的消费习惯。在今年的调查中,我们访谈了近1万名18至65岁的中国消费者,他们来自44个城市和7个农村乡镇。在过去十几年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所有观察之中,有一点在今年的调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国消费者”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群体已经不存在,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多样性。这意味着识别消费者行为演变的大趋势固然重要,但这已不能再对消费者行为给出细致入微的洞见,无法帮助营销人员做出决策。
  本年度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以下四个关键趋势:
  第一,消费者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但风险仍在。一边是高房价、大笔的子女教育费用以及老龄化社会中照顾老人的负担,另一边是收入增长缓慢和物价上涨,这些给中国消费者原本光明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第二,重视健康,但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理解并不一致。而且与西方的健康观念也不一样,这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决策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第三,中国“90后”正成为消费新引擎。他们是出生于互联网时代、年龄在17至27岁之间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工作赚钱、自己决定怎么花钱。
  第四,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认知更为细致。对于追求品质、价值和服务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品牌归属地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趋势一:消费者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但风险仍在
  自我们上一次中国消费者调查以来(于2016年初开展),消费者信心显着上升,达到了10年来新高。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6年春季的低点100上升到2017年8月的115,超过了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指数值。
  我们近期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消费者信心持续走强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自由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费升级的驱动,即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高端的品牌。
  那么,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会持续上升吗?也许会,但这样的猜测是有风险的。尽管过去15个月里消费者信心呈上升态势,但在过去的十年里整体趋势却变得更加不稳定,2012和2013年信心指数跌到了97,有过多次升至107,也出现过再度跌落低位。
  由于整体经济和家庭的负债率很高,中国消费者有充足理由对未来持谨慎态度。2017年,中国经济的整体杠杆率达到创纪录的266%。与此同时,中国家庭的杠杆率达到50%,为政府有统计数字以来的最高值,尽管仍低于发达国家。而作为消费动力的收入增长,其增速则明显放缓,从2012年的10.1%降至2016年的6.3%。
  另外,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为房地产市场降温,高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长期来看,家中老年人的照顾成本持续增加,尤其是与此类护理相关的医疗费用,将成为中国消费者预算中的最大支出之一。
  趋势二:重视健康,但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理解并不一致
  薪水增加意味着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花在保健和健身上,这是中国经济繁荣带来的一个积极结果。与西方社会一样,这在富裕的城市人群中最为明显。
  过去十来年,我们一直在追踪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态度。我们注意到,重视健康以及饮食、运动和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人在过去几年大幅增加。我们的调查显示,有65%的中国消费者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富起来也隐藏着一个更令人担忧的迹象。千百万中国人如今吃得到,也买得起种类极大丰富的食品,人们不断变粗的腰围似乎说明了这一点。中国30%的成年人,近3.2亿人超重,约6%的成年人肥胖。与西方国家居高不下的肥胖率相比,中国的数字仍属偏低。但从绝对数量来看,今天中国的超重人口居全球首位。
  趋势三:中国“90后”正成为消费新引擎
  在今年的研究中,我们对增长最快、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消费者群体之一的“90后”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是1990年至1999年间出生的年轻人。近年来,尽管许多报告将中国的年轻人归为“千禧一代”,但这个词并没有完全抓住这一群体的独特性。
  这一代人的行为和态度不仅与老一辈中国消费者大相径庭,而且与我们称为“80后”的消费者也有显着差异,而媒体报道则常常把“80后”和“90后”混在一起。此外,中国“90后”与西方的“千禧一代”也不一样。
  “90后”在一个连他们父母都感到陌生的中国长大,这个时代财富大量增长,人们广泛受到西方文化和新兴技术的影响。根据我们的预测,“90后”消费群体占中国人的16%,从现在起到2030年,他们将贡献中国总消费增长的20%以上,高于其他任何人口类别。
  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成功、健康、家庭、品牌和产品以及个人未来所持的多元看法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探究“90后”如何定义成功,或者他们如何选择品牌和产品,往往会出现各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根据信念和态度,我们将中国“90后”细分为五类群体。具体类别特征及案例请见完整报告。
  趋势四:对全球和本土品牌的认知更细致
  在往年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兴趣浓厚。渐渐地,人们的视线转向了本土品牌。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开始密切关注那些主打性价比的品牌。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中国消费者对品牌选择有了更细致的认知。在大多数所调查的品类中,品牌归属地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现今消费者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明确,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国品牌,要求都是一样的。首先,要物有所值。其次,产品品质要好,而且能满足个人偏好。最后,售后服务要到位。
  在我们调查的17个品类中,有8个品类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偏爱本土品牌,因为能满足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国产品牌主导鲜奶、生鲜食品和家禽只是因为外国品牌在生鲜类别上没有竞争力。加在一起,这些品类占到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一半多。
  在许多情况下,国产品牌已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尤其是个人数码产品和个人护理品,国产品牌在过去五年中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2012年国产品牌占个人数码产品43%的市场份额,而2017年则升至63%。在个人护理品市场,2012年国产品牌为61%,2017年则提高到76%。
  我们的调查显示,品牌归属地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这也引发了消费者的困惑,因为品牌归属地和产品制造地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公平地说,当中国消费者选择了国产品牌,并不是因为产地,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国产品牌更有价值、产品更适宜,服务也不错。
  在其余的六个品类中,消费者对外国或国产品牌没有明显偏好。然而,在外国品牌更受青睐的产品,即婴儿配方奶粉、化妆品和葡萄酒,优质和大品牌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在这六个品类中,64%的消费者表示会为优质耐用的产品支付溢价;46%的消费者表示,如果经济条件改善就会购买国际品牌产品;超过一半的消费者相信知名品牌的质量总会更好一些。
  结论
  再也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中国消费者群体了。人口结构和地理区位的演变对市场重新整合和划分,形成了具有鲜明多样性的消费者群体。
  这些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年轻结构更加年轻化、重视健康、对品牌的认知更成熟,对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要求也更高。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必须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细微差别,才能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和产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