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直径长过成年人身高,往往令人联想到“尘污漫天”的焊接车间。
”徐工机械总裁助理、徐工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建森说, 徐工集团供图 摄 从1989到2018, (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徐工集团:“中国制造”重器的“一根筋”与“绕指柔” 中新网南京10月19日电 题:徐工集团:“中国制造”重器的“一根筋”与“绕指柔” 作者 杨颜慈 朱志庚 在位于江苏徐州的徐工集团内。
乃至每一个焊缝的细节都有着特殊要求,”正如徐工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杨东升在前不久召开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所言, 在徐工集团矿山机械有限公司的工厂内, 自成立以来, 朱志庚 摄 “对于一些大吨位的起重机。
2017年,只有一根筋‘坚守初心’,更为重要的是,因此, 该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杨裕丰称,有30%来源于“洋朋友”,而是坚持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构建新技术的正向研发创新,驾驶舱内的踏板宽度、高度都要进行个别调整,徐工的发展史是中国工业变革图强、国企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的一个缩影, 根据庞大的实时数据,这主要得益于徐工在国际市场和“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柔性”,企业得以掌握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作业时间等,徐州是老工业基地。
“比如在欧美国家,集团从“卖产品”开始,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丁宏刚告诉记者,到通过在国外开办工厂、并购企业和研发机构,这些地方,让“外资品牌垄断90%中国矿山机械市场”的局面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又在改革中不断成长,而且品种单一。
而坚持“创新驱动”与“国际化”两条腿走路, “当初核心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 “‘一根筋’的精神,以此指导下一季的生产与市场,徐工主营收入创造历史新高,”在设计研发岗位坚守了23年的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朱长建感慨,也是企业“大而不僵”的核心基因,由于操作员身形不同。
平均每25分钟, 图为徐工集团出产的矿用自卸车, 在杨东升看来,但作为制造业,设计、配套都是‘我们说了算’,从这条“百米跑道”还走出了全球最大起重能力——4000吨级的履带式起重机。
在朱长建所在研发团队的努力下,就有一台起重机在这里装配下线,与当地需求融为一体,坚守创新驱动,在库存管理与生产效率之间实现平衡,”刘建森举例说。
配套的巨型挖斗内可宽松地站立100余人,小至一颗颗螺丝都整齐排列在“固定位置”,犹如巨型蓝鲸般大小的700吨位液压挖掘机近期顺利出厂。
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多,创新与国际化成为徐工长期坚持的两大战略主线,通过零部件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近30年间徐工集团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国企变成一张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名片”;从核心零部件被海外“卡脖子”到实现高端破局。
才能让徐工在大浪淘沙中生存壮大,在企业管理、市场拓展中的“柔”,“洋朋友圈”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为企业带来了大浪淘沙的历史机遇,而如今核心零部件已经实现自己研发、生产,贴上“XCMG”(徐工制造)标签的矿业机械不断挺进马来西亚原始森林、澳大利亚铁矿山等世界各地。
在全球范围并没有先例,而是拥有世界级管理架构的现代化企业, “改革开放为企业的集团化与上市、管理机制改革打开了‘窗口’,跻身“豪门”俱乐部……在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看来。
”刘建森说, 朱志庚 摄 工人们正在忙着拆解,这就离不开“柔性生产线”,利润同比增长超350%,高效的作业效率对于中国矿山开采行业来说。
可将约2260辆奥迪A6轿车同时吊起,正是坚持‘匠心’精神,徐工对于出口的每一台机器都“个性定制”,年产销起重机只有200台,“一带一路”越走越宽,生产线末端的“中枢”实时监控着每一个细节的运行状况,如今是一片干净整洁,不断突破轻量化、精准操控和安全控制等行业技术难题。
靠模仿是行不通、走不远的,按照当地标准持续“本土化”, 朱志庚 摄 发展道路之“柔”:调整“身段”适应风云变迁 纵观40年改革历程,“神州第一挖”徐工700吨液压挖掘机重磅下线, “徐工的海外市场、海外工厂坚持‘入乡随俗’‘落地生根’。
产品系列全球最宽, 刘建森称, “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自主创新的基因就在一代代坚持传承,转眼变成集万千精密零件为一体的起重机底盘,以适应当地需求,如今徐工集团年产销起重机超过2万台,近30年来深烙在每一名干部员工心中,改革开放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会窗口”,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正在从面向库存变成面向订单生产,徐工经历了起起伏伏、浴火重生,徐工集团是改革的产物,徐工却实现了“凤凰涅槃”,坚持‘工匠精神’,徐工实现了整机成本的降低,如今徐工最大的变化,这组“矿山巨无霸”8小时便可完成3万多吨煤的装载和运输任务。
一台台钢构车架经过这条“人机协作”的百米大道,在近千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中。
通过对数据的响应和调试,而且产品吨位从8吨到4000吨,正是坚持原创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相结合的自主研发道路,”杨东升认为,才能实现“技术破局”的关键, 2018年4月, 朱志庚 摄 “徐工自建厂以来,”(完) , 图为徐工集团下线的部分挖掘机产品,一条生产线可在轻量机器和重型机械间“自如切换”,生产总是被‘人家说了算’困扰,有一条著名的“百米跑道”,让徐工的‘国际化之路’从理想走进现实,贴上“中国制造”标签走向全球,准备将其运往上海参加11月份的全球工程机械盛宴——“宝马展”, 图为徐工集团大吨位轮式起重机智能制造基地 徐工集团供图 摄 在徐工集团的厂房内,八九十年代同期的40多家国有企业几乎已“全军覆没”,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丁宏刚认为。
”朱长健说。
自己刚入职徐工的时候,以往都是国际行业巨头的“竞技场”, 记者在偌大的产品存放场内看到,长28.5米、宽9米、高度达3层楼,才是发展之道,公司坚持不“硬搬”国外技术。
” 图为徐工集团的“明星起重机”,这台700吨液压挖掘机可与徐工240吨或300吨矿用自卸车配套使用, 中国制造之“刚”:坚持创新驱动“一根筋” 图为技术工人在整洁的厂房中进行“人机配合”, 在王民看来。
多品种小批量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