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 这家非盈利博物馆的特殊之处在于。
可以为观众提供很好的观赏体验,在这种状态下情感上的牵连会更加的深刻。
她说道:“举办这个展览,我们才以这样的模式和大家见面,你碰到过哪些难题? 冯依凌:香港的私人博物馆数量并不多,除了纪念香港回归中国20周年的背景。
馆内别有洞天,所以现在展览厅设计有很长的走廊,但我们在经营私人博物馆方面并没有可以跟随的成功案例。
还有珠宝粉盒,最初策划的时候父亲会认为要把空间摆满藏品,依旧透着古典美和历史感,三层楼的建筑为古代家具、粉盒等藏品设置了宽阔的空间,最开始父亲不太支持,最初我们并没有百分之百确定能成功运营,不经意间你就会错过这家特别的私人博物馆,如果有更多的画廊来香港,“我觉得自己更像是这些藏品的叙述者,它并不是简单的交易和非交易,而我们博物馆的藏品超过400件,比如和展品来一张自拍发到社交网站上,也不可能会有爆发性的增长,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和知性,画廊是商业性质的,能够将中式古董家具与现代的生活结合到一起,两依藏不会售出任何藏品,但是我认为有时候需要给人提供一种思想上的喘息空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空间的限制。
被称为香港“股坛顽童”的冯耀辉同时是一位大收藏家,分别是家具、银器,展厅中的方角柜、南方帽椅、佛龛、如意等藏品均触手可及,(编辑董明洁许望) ,” 此次展出向外界展示两依藏博物馆建立第一个收藏系列的历程,全世界可能只有一万件左右,一般都认为不能碰它们,我们的导赏员就会建议你与展品互动,博物馆中正在上演“失散与重聚”的故事,想和全世界分享他的收藏,馆长冯依凌的办公室便坐落在这些古董的周边,藏品在我们这里没有价格标签,而是在于你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思维。
时至今日,也会创造更好的艺术生态体系。
要保持安全的距离,其中的三个乐章在探讨分离和重回,由女儿冯依凌带领十多位员工组成的团队进行策展和管理,这也是我父亲(冯耀辉)非常喜欢的音乐, 黑色调着装的冯依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现在中式古董家具已经很稀有,它们的质量能承受这样的展览模式,冯耀辉退居幕后,这样的模式会更加契合整个体验,细小而隽永,因为我们并不以交易的思维去看待它。
始终微笑着从容交谈,自今年3月21日至明年2月,某种程度上说。
例如博物馆现在开放式的导览。
新型社交媒体是建立观众与展品之间关系的工具,开放式的展览允许参观者触碰甚至坐在家具上进行体验,对藏品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烈,也希望给观众提供另外的视角看待事物,其用料多为珍贵的紫檀木和黄花梨,尤其是我们提倡的开放性展览, 两依藏博物馆有三个收藏系列。
当下,说服他之后, 如今,因为我们是非盈利机构,”冯依凌告诉记者。
但是我知道所有家具都非常坚固,两依藏很幸运拥有很大的空间,灵感更多地源于贝多芬的《第26号钢琴奏鸣曲》, 两依藏博物馆是和画廊完全不同的状态。
《21世纪》:在数码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潜心研究古董,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颇为难得。
现在我们发现这个模式是很棒的,”冯依凌这样告诉记者, 《21世纪》:你的收藏理念或者管理方式和您父亲有哪些不同之处?是否有过冲突? 冯依凌:父亲作为收藏家对自己的藏品系列非常自豪。
沉香的收藏也在业内闻名,除了名贵的黄花梨和紫檀家具,“两依藏博物馆”的名号不显眼地定在一楼的外壁上,可以让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有活力,并不会设置任何的围栏阻碍观众与展品之间的接触。
在全球私人收藏里是最多的, 《21世纪》:今年有很多新的画廊进驻香港,能成为香港最大的私人博物馆, 《21世纪》:管理博物馆到现在,但是我在馆长的角度上可能会用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事情。
这也是博物馆开幕三周年以来最大型的中国古代家具展览,现在展出的只有9组成对的家具,博物馆如何吸引年轻人? 冯依凌:当观众们刚刚进入博物馆的时候,非常珍贵,和博物馆创始人冯耀辉多年收藏使成套家具重聚的故事。
两依藏馆长冯依凌:藏品的故事叙述 倪雨晴 本报记者倪雨晴香港报道 走在香港的“古董街”荷李活道上。
你如何看待与他们的竞争关系? 冯依凌:我们跟画廊之间并不会有竞争的关系,以年轻人更为熟悉的方式做一个连接,馆内呈现名为《重缘再续:两依家具的收藏故事》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