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夏的余热,
还未散尽,
潜藏在秋的地盘里,
持续着别样的热情。
“这是爸妈年轻时候用的相机,那时候的照片都是自己洗的,现在也还能用。”何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上的海鸥4B双反相机手柄。透过取景框,我看到一幅韵味十足画面质朴的黑白图景,恍惚间,好像时光倒流。
上海,古今中外、南来北往的文明在这里交织融合,浇灌成一种独特的海派文化。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又催生了多少故事,又让多少人对这座城市的美丽,有一种梦境般的追忆。装有铁拉门的古老电梯、有轨的响铃电车、款式经典的老怀表、路边的胶卷照相馆、琳琅满目的古董铺子、还有摇曳着走过巷子的旗袍女郎……
何先生的母亲——瞿阿姨,就是一位在这种老上海氛围极其浓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上海女人,温柔和雅。
“上海最最早的城市,就是所谓的上海城,是豫园,南市区,我们以前叫那里‘城里’,静安寺那边就叫‘城外’”,现在说起来就是‘郊区’,我们出生后,静安寺那边一点一点变成了租界。我们小的时候就住在现在的中山公园后面,那时候到静安公园去玩一次,就像是从现在的闵行到南京西路上去玩了一次的那种感觉。”瞿阿姨娓娓地回忆说。
在静安寺还只是郊区的时候,何先生父亲的爷爷,在那里开了一家很大的红木工厂,还带着做一些古董生意,家族企业红极一时,分店开到了洛杉矶和巴黎。解放后,公私合营,产业受到冲击,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得以重新复苏。何先生,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市场回暖的季节里,老上海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滋养着他,祖辈们积攒下来的“宝贝们”围绕着他,每一件物件背后的精神财富陪伴着他……如此种种,何先生对于物件的品味和眼界也在其中耳濡目染着。
如今,这些“品味”和“眼界”便汇聚在了何先生的新家里。整体清爽雅致,细处尽有考究。他的家像一幅画,有水墨的悠远也有油画的精彩,每一笔都有着轻重缓急的劲道,每一笔都精致而有故事,丰富而有秩序。门框、门把手、客厅的水晶吊灯、玫瑰花吊顶浮雕以及麻花式的吊顶浮雕……太多装修的细节是目前市场材料很难实现和满足的,何先生没有委曲求全,而是耐心地以定制的方式来一一实现。
客厅里,附有精致雕花的中式红木座椅,配着墙上美式的素雅墙纸,精美的质感,深浅颜色的搭配也漂亮得恰到好处。中西合璧的痕迹也同样表现在何先生收藏的物件中,既有苏州的双面刺绣,也有阿拉丁神灯一样的酒壶;既有游龙戏珠的小件陶瓷摆件,也有陶制的古青铜色做旧大鸟——立枭;有芭蕉丝织的薄衫,也有镶满小钻石的印度男士礼服;有见证爸妈爱情的海鸥牌胶片相机,也有爷爷年轻时用的欧米茄怀表;有法式洛可可风格的立柜,也有戴安娜同款的钢琴式经典书桌……每一件都让人赞叹,每一件都新颖时尚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款外观酷似钢琴,打开后别有洞天的戴安娜王妃同款书桌。每一个细节都暗藏机杼,满满的英伦贵族气质,据何先生的室内设计师黄雅芬老师介绍,这款书桌在全上海仅此一件,这款书桌的原创设计出自于具有500年历史的英国经典城堡——ALTHORP。
何先生对于藏品的包容性,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如出一辙。“上海人有上海人的偏好,总的来说是比较喜欢偏西洋一点的东西,同时可能又不是完全的西洋,这个叫海派。”何先生笑着说。每一个老上海人, 都会有一些老上海的情结。关于“海派”的设计风格,它既不同于现代风格,也不同于欧式,更非纯粹的新中式风格。14年,何先生买下了上海圣约翰邸的一套房子,装修之初,他们做了大量的比较,却发现很多设计师对于“海派”设计风格的认知很浅显,无法让他们产生认同,直到他们遇到了星杰的黄雅芬,“一个她是上海人,一个她很聪明,我说一下,她马上懂了。比较价钱的时候,你们确实比其他家贵,当时我想贵就贵了,还是选了黄老师,现在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瞿阿姨说。
海派文化的精髓不仅来源于它的包容性,更在于它的传承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每一个物件都凝聚着时光的气息。在这个物质更新换代空前快速的时代,还有多少人会想到“传承”?还有多少东西会让人想去珍藏?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坐下来翻开历史,以古思今?物的传承,是优良思维习惯的传承,更是一种经过时光萃取的精神品质传承,那些一代代流传下来,并一点一滴地化作永恒存在的生活细节,恰是如今美好生活的积累。
个体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在文化包容与传承的过程里得到升华,这正是何先生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恰似夏的余热,还未散尽,潜藏在秋收的季节里,持续着别样的生命热情,时过境迁,“永恒”传承。
注:感谢何先生和瞿阿姨的采访支持,感谢星杰徐家汇分公司设计师黄雅芬老师的客户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