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在蓉城成都落幕。作为中国建设行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峰会已举办8届。今年的峰会聚合了建设、地产、科技行业的权威专家,嘉宾就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及政策、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同时,8场平行分论坛也让与会者了解到了行业最前沿的发展理念及业界经典实践案例。短短两天时间,与会嘉宾齐聚蓉城,共议数字经济风口下建设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现代化需求
传统技术要加快转型,大力发展工厂化装配式建筑成为必然。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不仅要转变生产方式,更要把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等技术结合起来。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张建平: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能耗、低效益、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大的行业,正是因为这样,改变这个传统的行业就要环保,所以在国内外就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绿色住宅产品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它应该包括五个体系,首先是住宅产品化的标准体系,所以要在现有的标准基础上建立适合绿色住宅产品化的标准体系。第二个就是产品化的结构体系,这个新兴的结构体系要采用预制装配式的建造实现构建的部品化。第三个是生产体系,它要发展装配式的整体结构,提高构建的部品化程度,加大部品工厂化生产的比重,以及在住宅结构体系中的应用率。第四个就是提升装配式施工的比例和机械施工的水平,同时培育产业技术技能工业队伍,形成与自身适应的产业化的生产体系。最后才能够通过住宅产品化来带动建筑业的产业机构优化,发展建筑的构建部品和设备的工厂化生产及市场化的供应。第五个就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管理体系,引入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建立适应绿色住宅产品化的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方式,实现产品化绿色住宅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BIM技术在绿色住宅中的应用,支撑绿色住宅全生命周期生命期产品链贯通。建立基于BIM的产品化绿色住宅协同工作和平台化标准应用流程,实现项目各参与方的高效信息交互与协同工作。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浩文: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八项重要任务,并进一步从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趋势上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大意义,即是贯彻绿色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建筑现代化的需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是缩短工期的需求,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
要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应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比如,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先进,设计体系还没有实现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各专业的系统性装配,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构件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要求,工厂生产自动化程度低,建造全过程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配套的体制机制还不成熟,缺少复合型人才和产业队伍等。
装配式建筑的三个一体化建造方式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稳健发展。一是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这是系统性装配的要求,需要研究各个专业的装配式设计,以及专业之间的协同性和系统性。二是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这是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要研发和优化标准化设计,利于工厂自动化、规模化加工;要研发和优化连接节点设计,利于现场简易化、高效化装配。三是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这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要实现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相融合,要研究利于全过程相协同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EPC工程总包模式下,基于BIM的设计、生产、装配全过程信息共享的应用技术和基于BIM-ERP的全过程工程建造的合同、成本、进度、物料、质量安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特色小镇建设要与数字经济结合
特色小镇的建造过程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发展形态上将采用更多的智慧建筑,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也更加智慧。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所长 姜鹏:
特色小镇更重要的是一种发展理念,评不评得上特色小镇并不关键,重要的是要按照特色小镇发展相关的产业集聚。评选特色小镇也要求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拿着规划去报特色小镇是不现实的。特色小镇承担了很多改革难题,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努力的。
特色小镇定位要因地制宜,注重差异化发展。国家发改委的文件也明确提出三种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大城市周边要集聚相关的产业功能,要成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补充。对于一些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还要市场化运作,培育成专业的特色镇,同时要明确强调统筹地域、功能、特色三个重点,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
建设特色小镇,要突出特色,重点关注新兴产业聚集、培育,包括产业的不断升级,不断推陈出新。要强调特色化发展才是发展的命脉,这其中包括产业、风貌、人文环境的特色。人文环境是永恒主题,可能是小镇长久竞争力、魅力的凸显。
发展特色小镇,还要量力而行,目标不是越高越好,要与发展阶段、基础相适应。要强调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系,也要量力而行规避风险。同时,规划的实施管理必须注重时序。
另外,特色小镇的运营要从主观打造到总体营运,也就是说小城镇发展是靠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不是靠短期的打造一下子建造起来的。那样建造起来的只是一个空壳,我们需要的是它长期运营所形成的城市活力。值得注意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可能才是特色小镇发展重要的突破口,其中包括土地、财政、政府事权等。
北京弘高创意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 郝大晟:
特色小镇即将在数字化建筑的理念下,从设计规划,乃至于监控执行的过程中体现成本、进度、质量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性,其背后趋势的力量在于正确解读政府政策对于特色小镇的目标性任务。产业与百姓脱贫、企业与技术升级、设施与城镇建设之间的融合不会是点、线或区块模型,创新更不可能依托于一件事或者某个人身上,我们得依靠什么力量来驱动自己的专业,在可以成就的面上加以制定,这将是商业模式调控获利数字驱动,产业技术创新,所以我们得了解获利时代来临了,我们如何解释创新。创新就是面对需求过程中所升级的核心技术,所以要看需求和需要升级的核心技术到底掌控了哪一点。
创新的解释,是在面对需求的过程中,所升级的核心技术。驱动的解释,是在确保安全的调控下,所完善的目标成果。顶层设计的解释,是在迎向未来的当下,所创新的市场经济驱动合作中的消费经济。最好的设计必须要能够预言未来,特色小镇是动词,不是名词,我们必须预言未来,设计现在。
商业模式简单描述就是获利模式,获利模式背后必须是商品模式、产品模式,产品模式背后就是活力利润,也就是数字,所以我们讲数字模型、数字经济,前端商业模式如果没有构建好,下面就没有办法开展。
数字建筑是行业转型升级引擎
通过数字建筑的科技手段,将打破产业边界和传统的生产链条,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技术水平,加速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实现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目标。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尹贻林:
人工智能将改变建筑业。而工程咨询方面,应该是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成为超级总咨询商,为项目增值。人工智能借助“信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规则”的策略,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算法,模仿人类思维,推动程序性决策。简单规则的决策快、准、稳已经成为现实,这意味着可能很多低端管理工作会消亡。
低端的管理工作是程序性的,高端的管理工作是非程序性的,人工智能使程序性的决策遵循简单规则,使非程序性决策遵循信任规则,从而回归简单,所以将彻底颠覆建筑业的生产关系,建筑业的一些低端设计将成为消亡的职业。
面对建筑业深刻的变化,工程咨询业应该如何应对?应该是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成为超级总咨询商。全过程工程咨询就是咨询型代建制,实现咨询型代建制有四条进路:第一条是以项目管理为进路。这是一条通行道路,“路窄车多”,容易堵塞,已有先行者购买监理、设计企业了。第二条是以设计为进路,即所谓的建筑师负责制,这条路是EPC的对立面,即一部分建筑师转为施工企业服务,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另一部分建筑师转为业主服务,即全过程服务,但都是小工程。第三条是以PPP为龙头带动咨询型代建,这是一条“康庄大道”,他的关键是PPP+EPC+OM,整个外界用BIM来进行支持。第四条是以传统菜单式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统合成以投资管控为核心竞争力的咨询型代建,这条路最平坦,容易走,关键是要转移到投资管控上来。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袁正刚:
过去几年,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各种数字科技的创新应用,已深刻改变着这个时代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对我国建筑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为什么建筑行业会落后于其他的行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在数字驱动下,产生巨大的内生增长动力,创新模式也被转变,尤其在制造业,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工业4.0正在攻破传统制造业的城墙,数字化革命正在对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释放出巨大的价值。
建筑业想要转型,就要拥抱数字化技术。数字建筑是数字技术驱动的行业业务战略,它集成了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管理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了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的数字化。未来,在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下,数字建筑必然成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其对建筑业的影响必然是全价值链的渗透与融合。通过数字建筑的科技手段,将打破产业边界和传统的生产链条,释放市场活力和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市场手段整合优化行业资源,优化经济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加速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实现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目标。